Wednesday, April 14, 2010

向巴菲特的管理学习。

认识巴菲特的第一个关键字,是波克夏·海瑟威(Berkshire Hathaway)。40多年前,它原本只是巴菲特投资的一家小纺织厂。多年来,巴菲特通过它进行各种购并及投资,最后成为一家旗下拥有77家企业、员工数近30万名的巨型控股公司。


波克夏不只是巴菲特的投资总部,更是他的管理实验场。巴菲特曾在1980年代末,刊登一则广告,宣告波克夏的5项购并条件:


1.规模够大(公司税后盈余至少1000万美元);

2.有够高的股东权益报酬率(ROE),低负债、甚至零负债;

3.良好的管理团队(我们不提供管理人员);

4.单纯的企业(若涉及太多科技,则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);

5.出价(若价格不明,我们不会浪费自己或卖主的时间讨论)。


从这里可以看出,巴菲特只重视两件事:「管理金钱」和「领导人才」。


股神巴菲特:充满热情、坚持原则与纪律


巴菲特从小就对理财有天分。5岁开端卖可口可乐、11岁开端投资股票;求学时申请哈佛商学院(Harvard Business School)被拒绝,转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(Columbia Business School),跟随投资大师班杰明·葛兰姆(Benjamin Graham)学财务投资。


30岁左右,就因为帮众亲友管理资金,而成为百万富翁。


因为会管钱,所以更善用钱。富豪巴菲特在生活上异常节省,他不买豪宅、名车,衣服、鞋子都是穿破了才换;甚至连最爱喝的可口可乐,都为了求便宜而以「箱」为购买单位。


同样的风格,也反映在巴菲特保守的经营策略上。巴菲特的高度纪律和冷静的性格,是一般人学不来的天赋,也使他不会因为短期的股价波动而心慌或激动,做出错误的投资判断。


他勤读企业财报,慎选投资标的,只信自己的知识经验,不听小道消息;他不投资复杂的产业、用低廉价格长期投超智秀企业,以避免投资风险、降低经营工本。


说巴菲特节俭,还不如说他脑海里从不停地在计算「投资报酬率」──希望让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,并反馈给股东。


合伙事业负责人出身的巴菲特,时时把股东放在第一位。当他评估企业绩效时,看的并非每股盈余(EPS),而是股东权益报酬率(ROE)。他坚信,企业若无法将股东的资金做有效的运用,就应该将现金还给股东,让他们查找更好的投资机会。而波克夏年年打败大盘的绩效表现,正是巴菲特忠于股东托付的最佳证明。


CEO巴菲特:找对人,就放手授权


波克夏旗下有77家公司,各个都是所处产业的领导者,也是波克夏优异绩效的背后推手。但这些一流企业的运行长及专业经理人,却共同服膺于一个领导者:巴菲特。


巴菲特处理人事议题分外细腻。前述购并原则中说得很清楚:波克夏不提供管理人才,被购并公司必须「自备」优秀人员。这意味着,经营团队的能力与操守,是巴菲特决定投资的关键之一。而一旦决定买入一家公司,巴菲特则会绝对信任原本的经营团队,不会安插「国王的人马」;他也相当授权,不会动辄要求运行长们到总部报告绩效。


对照来看,许多企业购并新事业后的第一个的举动,就是立刻更换管理阶层以「宣示主权」,巴菲特的放手(hands off)与尊重,更显示出他的睿智与气度。他这么做的道理很简单:当初正是这一群经理人创造了高绩效的企业,才吸引波克夏投资,所以何不让这一群好人才,继续为公司创造高绩效呢?


「尊重经营者」的好名声,使得巴菲特在购并谈判时,往往握有较高的胜算:在竞争对手愿意出两倍价钱的情况下,许多经营者仍愿意将苦心创立的公司,以低价卖给波克夏。


领导者巴菲特:诚实、幽默、赞美每个人


如今世人眼中的巴菲特,是广受经理人爱戴的领导者。然而,青年巴菲特却是不善交际,一紧张就跟对方大谈股票经的「投资宅男」。为了克服这个障碍,他特地去上卡内基课程(Carnegie),学习沟通表达技巧。


卡内基强调的「名字是最悦耳的声音」「以赞美替换批评」「坦白认错」「避免争执」等30项原则,不仅协助巴菲特克服了公开演讲的挑战,更被他日后在团队领导上,运用得淋漓尽致。


无论是股东会或公司年报,巴菲特总会把握每一个机会,连名带姓地赞美旗下的经理人;他用幽默感和感激,数度化解股东会上的冲突;一旦发现自己犯错,他也立刻放下「股神」的身段,公开向股东道歉。在巴菲特温暖的领导下,波克夏就像是个大家庭:被购并的企业运行长们,除了退休外,没有任何人脱产或跳槽竞争对手。


《经理人》编辑团队在阅读近30本关于巴菲特的中英文著作后,蓦然发觉:巴菲特在投资上的成功,来自于他在管理上的通透;原来在「股神」和「首富」的表象之下,巴菲特也堪称实至名归的「管理大师」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